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2:34 点击次数:184
在日常生活中,不少人都存在体内湿气过重的现象,有时一整天都会感觉困倦无力,同时还伴有舌苔厚腻,下肢浮肿等症状,而关于湿气的治疗,中医常见的方法就有祛湿、芳香化湿、燥湿、渗湿等,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一方子,也同样能够帮助大家很好地摆脱湿气困扰,它便是出自张仲景的泽泻汤。
说到张仲景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他作为中医界的代表性人物,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,而由他所编撰的《伤寒杂病论》更是我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其中所收录的众多经典名方,即便是在当今社会,也依然受到了医家的重用。
而关于泽泻汤,张仲景本人是这样说的,即“心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,泽泻汤主之”,简单来说就是,当身体出现水湿后,如果水湿上泛于头目,那么就会导致身体的清阳之气难以升上去,而头目的浊阴也自然难以下降,如此便会在头面汇聚,阻闭孔窍。那么,水湿为什么会跑到头面呢?
在此之前,大家要先知道,身体里的水湿大多来源于脾胃,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曾说过“诸湿肿满皆属于脾”,脾具有主运化的作用,倘若脾主运化的职能出现了异常,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水湿泛滥,气血也会因此难以化生。而在中医里的经络循行路线中,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很长的经脉,从脚趾起源,顺着腿,上行经过我们的胸腹,之后一直延伸到头面,而整个水湿便会沿着整个经脉上行。
而对此病症,泽泻汤就能发挥很好地作用,此方的组成很简单,仅用到了白术和泽泻两味药材,将这两味中药研制成粉末,泡水即可,具有利水除饮、健脾制水的效果,常用于饮停心下病症的治疗。
既然这个方剂以“泽泻汤”为名,那么泽泻这味中药,必然就在整个方剂里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。泽泻一进入体内,就相当于疏通了一条“水道”,可以让上焦的水湿下降,然后随着二便从身体里排出,其实,具有这种效果的药材还有很多,比如茯苓,但张仲景之所以没有运用茯苓,就是因为水湿上泛,往往会使患者伴有晕眩病症,而茯苓虽然能够祛湿,但是在治疗晕眩上,其作用则远不及泽泻。
当然,还有这样的说法,即“泽泻,人服食后能行水上”,虽然这显然有一些夸张了,但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说,泽泻可以将身体里的浊阴给化解,而浊阴一旦消失,人就会感到轻快,困重感就会消失,由此也可见这味药材的“神奇”。
而另一味中药白术,则具有健脾的效果,前面也提到过,水湿的根源在于脾胃,如果脾土虚弱,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水湿泛滥,此方先用泽泻将水湿给下降,然后再通过白术来健脾,帮助脾胃的清阳之气上升,同时,白术还具有一定的祛湿作用,但主要是通过恢复脾胃的职能来实现水湿的化解,不仅如此,白术对于耳鸣的治疗,也能起到一定作用。
据现代临床研究表明,泽泻汤对美尼尔氏综合症(梅尼埃病)也具有一定的疗效,这类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经常头晕,并且晕眩感会特别厉害,甚至还会呕吐胆汁,而在中医看来,这往往也跟水湿泛滥具有一定联系,因此,也可用此方来加以缓解。
上一篇:四川一男子低价购入20张油卡 收货后发现余额全部为0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下一篇:没有了